大家都知道,虽然我国幅员辽阔、资源丰富,但同时也面临着荒漠化和沙漠化的严峻挑战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许多广袤的土地只能被弃置一旁,失去了它们原本的用途和价值。这种状况不仅威胁到生态平衡,还严重影响了农业和人类的生存发展。
尽管“大漠孤烟直,黄河落日圆”的景象常常给人一种震撼的美感,但沙漠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让我们不能再无动于衷。于是,一批又一批的治沙工作者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荒漠的治理当中,开启了持续不断的“沙漠改造计划”。
随着人们的坚持不懈,终于迎来了一个值得骄傲的成果——毛乌素沙漠的转型。这个曾经被认为将会消失的沙漠,经历了数十年的努力,最终变得郁郁葱葱,展现出勃勃生机。毛乌素沙漠的面积比海南岛还要大,它被誉为“最年轻的沙漠”。如今,80%的沙漠已经被绿色覆盖,治理工作取得了惊人的进展。
展开剩余87%毛乌素沙漠,也叫鄂尔多斯沙地,蒙古语中有“坏水”的含义。它的名字来源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海则滩毛乌素村,因此,这个地方可视作毛乌素沙漠的发源地。毛乌素沙漠总面积约为4.22万平方公里,较海南岛的3.54万平方公里略大。
实际上,毛乌素沙漠横跨内蒙古、陕西和宁夏三个省份,但最为显著的治沙成果集中在陕西省,因此这部分沙漠的照片也最为常见。当然,宁夏和内蒙古的治理工作也在稳步推进,尤其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区,农民们在毛乌素沙漠广泛种植沙柳,不仅改善了沙漠环境,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
然而,在人类开始进行治沙之前,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?
严格来说,毛乌素沙漠并未被列入中国的八大沙漠,而通常被归类为四大沙地之一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,毛乌素沙漠并非天然形成的。在古代,这片土地的沙漠化程度相对较轻,原本是以绿洲为主。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,早在3500到2200年前,毛乌素沙漠地区就出现了鄂尔多斯青铜文化,主要依靠游牧业。根据土层中的化石炭屑含量等测定数据,表明那个时期的土壤质量相当不错,水源充足,基本不可能出现缺水的情况。
历史文献中也有不少对毛乌素沙漠的描述。最早的记载出现在《太平御览》一书中,其中提到匈奴首领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赞美,说明那时毛乌素沙漠的生态条件良好。这一良好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贞观年间。
然而,唐朝中期之后,毛乌素沙漠开始走上沙化的道路。仅仅百年间,曾经绿树成荫、水草丰美的绿洲,逐渐变成了一片“茫茫沙漠广,渐远赫连城”的景象。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,唐贞观四年,东突厥归降并在此安家,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遭受严重破坏。
此后的宋元明清,毛乌素沙漠不断扩展,特别是在清朝时期,不仅气候适宜沙漠扩大,清政府的政策也加剧了这一局面。早期,清政府鼓励大量人口迁移至内蒙古西部进行农业开发;随着帝国主义入侵,清政府又放宽了对蒙地的禁令。这些政策间接导致了沙漠化的加剧。
新中国成立后,毛乌素沙漠的治理依然困难重重。公开数据显示,解放初期,榆林市仅剩下60万亩天然林,林木覆盖率仅为0.9%。流沙吞没农田面积高达120万亩,沙区剩余的165万亩农田被沙丘围困,390万亩牧场面临沙化、盐渍化、退化的严峻形势。
那么,毛乌素沙漠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,才成为中国第一个即将消失的沙漠?而今天的毛乌素沙漠,又是如何焕然一新的呢?
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其实始于上世纪60年代。自那时起,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,经过几十年的坚持,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到本世纪初,已经有超过600万亩的沙地得到了治理,近80%的地区被绿色覆盖。
特别是陕西省榆林市的治理成果最为突出。上世纪50年代,陕北防沙造林局的成立标志着毛乌素沙漠治理工作的正式启动。最初的治沙措施主要是固沙、引水拉沙和发展灌溉等。当时,交通条件较差,通讯不便,因此治沙工作面临诸多困难。
1959年,榆林政府出台了治沙补贴政策,并且建立了国营林场,这样治沙不再仅仅依赖引水拉沙,而是大力动员农民参与植树造林。毛乌素沙漠也进入了全民治沙的阶段,成千上万的农民带着树苗深入荒原,开始了艰苦的植树活动。
经过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,毛乌素沙漠地区的防风林带逐渐成形,并取得了显著成果。在部分尚未完全“转化”的地区,治沙人员还采用了草方格等方法来涵养水源。
今天,回顾毛乌素沙漠的绿化历程,我们可以感慨万千。这里的成功,不仅仅依赖自然条件的帮助,也离不开人们不懈奋斗的付出。毛乌素沙漠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,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绿洲,地下水位较高,给植树造林带来了便利。而“七分靠打拼”则体现了治沙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。1974年,榆林的补浪河女子治沙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该队伍由54名年轻女性组成,她们平均年龄仅18岁,却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沙漠的治理中。她们仅靠人力,推平了800多座沙丘,修建了33条防沙固沙林带,治沙面积达14400亩,开辟了2万多亩的沙漠绿洲。
毛乌素沙漠的转型,凝结了无数治沙人的青春和汗水,证明了中国人无论面临何种困难,都始终不屈不挠,勇敢追求改变。如今的毛乌素沙漠,不仅变得愈发绿意盎然,还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,实现了“治沙”和“治贫”的双赢局面。
以榆林市为例,治沙取得显著成效后,当地进入了全面发展的生态建设阶段,建立了沙化土地资产产权制度,吸引了更多企业参与治沙工作。目前,榆林市已有50多家治沙企业,总经营面积超过100万亩。
除了引进企业,科技治理也得到了高度重视。当地的林业部门积极探索科学治沙的新途径,寻找更适宜的植树品种。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曾提到,初期的治沙工作进展并不顺利,因为沙漠中的植树往往面临诸多挑战。为了克服这些困难,他曾走访多个科研院所,终于总结出一个关键要点——只有先保存水分,才能提高树苗的存活率。后来,他的治沙基地中的长柄扁桃种子还随我国宇航员一同进入太空,成为我国治沙事业的重要象征。
毛乌素沙漠的变化也验证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道理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这片曾经荒芜的沙漠已然成为了“黄金”之地,而这背后的付出,正是那些治沙英雄们无私奉献的成果
发布于:天津市镕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